4DMDA 2025 (2025年7月8-10日)为期三天会议以“从实验室创意到全球解决方案”为主题,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、产业领袖与创新者,共同描绘4D打印技术从材料、工艺到场景落地的未来蓝图。
洞察
” 香港城市大学王东教授4D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将把“产品生命周期”压缩为“数据迭代周期”,使物理世界获得类似软件的升级速度,重新定义医疗、航空、城市与电子产业的边界。从“静态零件”到“活的产品”——同一件3D打印件可在不同时间、环境下自动改变形状、刚度或功能,实现“设计-制造-装配”一体化闭环。”
大会首日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(ASTAR)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主任David Rosen教授致欢迎词,并由A*STAR SERC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执行董事、NAMIC国家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首席执行官Chaw Sing Ho博士发表开幕演讲。Chaw Sing指出,尽管国土有限,新加坡通过“科研—转化—商业化”全链条生态,已将4D打印确立为增材制造的核心赛道;NAMIC将继续为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搭桥铺路,让可编程材料真正服务全球挑战。
随后,两场重量级主旨报告点亮全场:
• 佐治亚理工学院Jerry Qi教授展示“灰度数字光处理”多材料4D打印,可在同一制程中实现梯度刚度与可逆形变;
• 日本山形大学Hidemitsu Furukawa教授提出“4D食品与功能软物质”概念,现场演示可随温度改变形状、风味乃至营养释放曲线的打印食品,为可持续饮食提供新思路。
进入第二天,议程聚焦“可编程材料”。法国勃艮第大学Frédéric Demoly教授在大会报告中系统梳理了4D打印的设计策略与产业化案例;南方科技大学葛锜教授则分享了光聚合4D打印从材料、装备到医疗支架应用的最新进展。两场特邀报告同样吸睛——西班牙CSIC Carlos Sanchez-Somolinos教授展示液晶弹性体(LCE)在自适应性软体机器人中的生物医学潜力;美国罗格斯大学Howon Lee教授通过“液晶指向场编程”,让软材料在特定刺激下完成复杂三维运动。
第三日把讨论推向高潮。香港城市大学王东教授以“3D打印软体机器人一体化设计”为题,演示如何将材料、驱动与感知功能一次性打印成型,实现无需后期组装的完整机器人。全天的技术报告围绕三大方向展开:
• 活性材料与软体机器人——4D打印驱动器实现可编程、自主运动;
• 工艺革新——多材料、光聚合及功能集成的新方法;
• 复合材料4D打印——在工艺、性能及适应性方面的最新突破。
三天来,会场内外共促成十余项合作意向,多家初创企业现场收获种子轮投资邀约。正如大会闭幕总结所言:4D打印的未来,将由跨学科的深度整合与全球协作共同塑造。
知之既深,行之则远。基于全球范围内精湛的制造业专家智囊网络, 为业界提供全球视角的增材与智能制造深度观察。有关增材制造领域的更多分析,请关注 发布的白皮书系列。
白皮书下载 l 加入 QQ群:106477771
网站投稿 l 发送至2509957133@qq.com
欢迎转载 l 转载请注明来源 l 链接到 网站原文